黑龙江省建工集团
作者:周冠南(北京市委党校第 68期中青班学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把“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本质属性的体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学好用好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对推动城市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在城市基层治理中擦亮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推动城市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握好城市基层治理的人民性,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站稳人民立场。
深刻认识党的根基在人民。城市基层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因此,城市基层治理需要尤其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配备好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担任各级各类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以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深刻认识党的血脉在人民。城市基层连着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城市基层治理需要强化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按照“网格”的思路,将党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各个角落,确保组织能够通过有效途径实现全覆盖,尤其是“两企三新”组织,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神,保持好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深刻认识党的力量在人民。城市基层是民智、民力汇聚的地方,城市基层治理需要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骨干力量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精准服务、汇聚民智、激发民力等方面做表率,统筹好政府、市场、居民三大主体,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凝聚人民的力量推动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守好人民的心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城市的核心是人,关乎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推动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情兜牢困难群体的民生保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特殊群体更要格外关注关心关爱,抓好最突出的工作、最具体的问题,一方面健全制度托好底,做好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供给,形成每类群体的救助帮扶策略和流程,另一方面健全公益慈善捐赠回馈机制做补充,让居民安心。
用心办好重点领域的民生改善。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对居民所盼就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供给,做好调查研究,聚焦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标准,持之以恒一件接着一件办,同时引导好预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居民舒心。
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要用好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接诉即办、信访、入户走访等问题发现机制及时感知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畅通问题反馈渠道,用好“吹哨报到”、协商议事、枫桥经验等,闭环式解决好居民诉求,让居民宽心。
“坚持人民至上”的方法,在城市基层治理中汇聚人民的强大合力
“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市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推动城市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就要团结带领广大市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用有力的机制建立各类群体的联系。建立联系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既要通过网格员“进千门走万户” 的机制,让组织找到“人”,又要通过在职党团员、学生回社 区报到、加入兴趣团队以及群团组织、人大政协等让“人”找组织,还要通过党建协调会、商会、党建联盟、各类社会组织等机制让组织找组织,形成联系市民的强大网络。
搭建有效的场景培育治理共同体。有效的场景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要用好各类基层服务、协商议事、意见征集、群防群治、矛盾化解以及志愿服务等场景凝聚市民、企业等各类群体,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型,形成促进城市发展的正能量。
通过有益的鼓励激发同向发力。有益的鼓励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要通过评选表彰各类好市民、社区能人,各类助力城市基层治理的好团队、好单位等形式展现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的群像,弘扬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各类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汇聚推动城市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