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工服
作者:刘谭明(中南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持之以恒锤炼党性,自觉做到: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忠诚;强化宗旨意识,永葆服务本色;弘扬优良传统,厚植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砥砺实干作风,以更高标准加强党性修养,以更严要求锤炼政治品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风培养和建设是党性修养最关键一环。党的作风问题绝非小事,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将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也从未放松纪律要求。正是这种对作风问题的高度自觉和持续重视,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百年风雨历程中牢牢把握时代大势、引领发展潮流。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政治优势。延安整风运动更是开创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党内自我革命先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党内作风问题也更加凸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作出整顿党风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与党性的内在统一关系。加强党性修养,需要在思想和行动相统一上持续下功夫,关键在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自觉提升党性修为。
锤炼党性修养在新时代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执政时间越长,越要警惕精神懈怠、脱离群众的危险;发展成就越大,越要防范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风险。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为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指明了方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历史阶段,加强党性修养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务必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从作风建设这个根本抓起,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锤炼党性修养要求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党员干部要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就必须夯实党性修养这个“压舱石”,强化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防线,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锤炼党性修养要求党员干部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从点滴小事做起,在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锤炼党性,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同时,在学思践悟中提升修养,在知行合一中改进作风,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纪律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锤炼党性修养要求党员干部传承群众路线的法宝。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党性修养,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好党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识。回望党的百年历程,从“红旗能打多久”的迷茫到“进京赶考”的清醒,从“计划与市场”的探索到“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无论面临何种考验,我们党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锤炼党性修养要求党员干部遵守纪律制度。从历史和实践来看,党性修养的锤炼是党的建设一个永恒课题和不变主题。而党性修养从根本上要靠制度来管,要切实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确落实“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坚持标本兼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对标对表理想信念,主动适应党纪国法的制约,自觉遵守各项纪律制度,在行使公权力时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凡是群众反对的、痛恨的,就是我们党必须坚决纠正的;凡是群众期盼的、需要的,就是我们党必须全力实现的。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广泛凝聚人民智慧力量,永远与人民同甘共苦、血脉相连;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真正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之中,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